監控來客 零售店找商機 【聯合報╱記者劉永祥/台北報導】

大型實體零售業者除了積極吸引顧客上門外,也積極運用精密的科技監看消費者在店內的動線、消費行為等,藉以調整商品陳列,希望增加來店顧客的消費額。

英國「經濟學人」周刊把這種追蹤店內顧客動態的作法,稱為「零售監看(retail surveillance)」,同時指出,業者若干作法已引來侵犯隱私權的批評。

英國的Tesco採Smartline監看系統,透過感應器統計店內顧客,並偵測等待結帳隊伍移動速度,預知一個小時內需開多少收銀櫃台。

玩具反斗城、Office Depot及Walgreen等大型零售業者採用的BehaviorIQ顧客監看系統,能進一步收集顧客去了那個點、停留多久及對不同商品的反應等資訊,業者再拿來與銷售資料比對,了解店內陳設、商品位置是否適當。

美國消費電子商品連鎖店Best Buy利用BehaviorIQ的攝影機,收集顧客行為模式資訊,將顧客分為愛好科技年輕族、郊區母親、家居男人等五類,並分別布置專區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
經濟學人報導,目前最大規模的顧客監看計畫之一是「店內量尺先驅研究(PRISM)」,這項由尼爾森媒體研究、InstoreMarketing Institue、大型消費商品製造商及零售商共同推動的計畫,在全美160個商場入口、出口及貨架區設置感應器,並安排人員在現場觀察記錄,收集顧客採購動線等資訊。

PRISM9月完成第一階段實驗,有一些初步發現,例如走到鹹味零食區的人2/3會買,走到乳品區者比較不會買;雖然兒童陪同採買的比率只有13%,但只要兒童在場,消費者通常買比較多。

VideoMining公司的系統及軟體,能偵測個別顧客的性別、年齡範圍及種族,但也因此引來侵犯隱私權的質疑。


Source: http://udn.com/NEWS/FINANCE/FIN8/4142380.shtml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我的想法:
@ 過去的Data Mining都是針對已經進入資訊系統的資料來做消費者行為分析,但是對於消費者於完成採購行為前的資訊,尚未普及,或許這有許多未見的型態可以做為研究的方向。

0 意見:

Blogger Templates by Blog Forum